第71个世界卫生日 疫情催生新的卫生习惯
2023-04-13
更新时间:2023-04-13 19:34:01 作者:知道百科
爱国卫生运动:从讲卫生到大健康
“终于吃上地道火锅了!”两个多月来,家住北京市右安门附近的高亮第一次和家人外出到万达广场“下馆子”。
刚在餐桌前坐定,高亮就掏出随身携带的免洗消毒洗手液,给家人轮流喷了一遍手。高亮看到,不仅服务员上菜时都戴着口罩和一次性手套,每桌还配有公筷和公勺,收拾前桌客人走后的桌椅时,服务员还进行了消毒。这些消毒措施让他们一家吃着很安心。
今年4月是第32个爱国卫生月,4月7日是第71个世界卫生日。
“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袖遮掩口鼻”“推广分餐公筷,拒食野生动物”……全国爱卫办、中央文明办等9部门日前在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时,发出以上倡议。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对人们的卫生健康意识产生深远影响。
疫情催生新的卫生习惯
围桌合餐是中国人的主要用餐方式,但合餐很容易带来疾病传播的风险。对此,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韩明告诉记者,协会倡议餐饮企业对围桌合餐顾客主动提供公勺公筷或双筷,引导客人正确使用,阻断餐桌上的疾病传染途径。有条件的情况下,提供分餐制服务,提升健康服务理念,培养客人健康文明用餐意识,倡导餐桌文化新风尚。
“实行分餐制,不仅能减少多种疾病交叉感染的机会,也可以按需提供餐食,减少食物浪费。”韩明说。
钱英在北京市西城区一栋写字楼里做保洁员。现在,她每天上、下午各两次,在自己负责的楼层电梯间消毒,及时更换用双面胶粘在电梯间的纸巾盒。
在同一栋楼里办公的小张,上下班乘地铁往返。他感觉现在地铁间隔时间明显缩短,车内空间大多比较疏朗,“我随时戴着口罩,进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去洗手,工作餐都是各吃各的,不像以前大家坐在一起。疫情之下,我们的很多生活习惯都变了。”
根据近期疫情防控形势和稳妥有序推进复工复产要求,各地动员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环境卫生整治。对楼宇、商场、车站等公共场所,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以及楼道、电梯等公共区域进行清洁、通风。特别针对复工复产的企事业单位,做到办公环境干净整洁。
疫情暴发后,1月30日,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就联合印发紧急通知,各城乡社区组织大力开展冬春季爱国卫生运动,严格对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进行清洁、消毒和通风,加强对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日常消毒,疫情解除前暂停社区图书室、文体活动室、老年活动室(日间照料中心)等人员聚集型场所服务活动。
疫情期间一些行业处于停摆状态,但是公共卫生从业人员的工作却越发繁忙。据统计,北京市部署开展冬春季爱国卫生运动以来,防疫工作覆盖全市近7000个社区和村。北京市各级爱卫会出动人员约30万人次,清除环境卫生死角15万余处,清运垃圾5万余吨,投放鼠药2.7万公斤,对6万余处越冬蚊孳生场所进行清理和消杀。
爱卫运动促卫生理念根植人心
疫情考验的不仅是应急救助能力和医疗水平是否过硬,还考验公众卫生习惯与公共卫生水平能否过关。在这样的形势下,人们对大力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有了新的感悟。
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3月2日,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他再次强调要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始于1952年的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在公共卫生事业方面的一项创举。
新中国诞生之初,天花、血吸虫病等传染病、地方病在多地流行。抗美援朝时期,为抵御美军对中国东北等地实施细菌战的风险,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号召民众动员起来,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
“把爱国卫生运动重新发动起来”,这是毛泽东1960年3月为中央起草党内指示时发出的号召,针对的是一些省市区党委因为忙于生产而放松卫生运动的问题。他强调,各级党委要切实重视这项工作,“迅即做出自己的指示,重新恢复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组织和工作,发动群众,配合生产运动,大搞卫生工作”。
爱国卫生运动反映了中国卫生工作的鲜明特色。
在国民经济恢复期间,为改变旧中国卫生状况差和传染病严重流行的现实,在全国普遍开展了群众性卫生运动。以除四害运动为代表的群众运动,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多、收效之显著,都是空前的。仅半年时间,全国就清除垃圾1500多万吨,疏通渠道28万公里,新建改建厕所490万个,改建水井130万眼;共扑鼠4400多万只,消灭蚊、蝇、蚤共200多万斤。
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政务院发出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指示,要求着重抓好城市厂矿,并把突击活动与经常保洁结合起来。不少厂矿成立了清洁队,建立了卫生扫除日等制度;保持车间、食堂、厕所等的内、外环境清洁整齐,从而使职工患病率逐渐下降,健康水平有所提高,生产也得以促进。
改革开放后,爱国卫生运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981年2月,中央爱卫会、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等9部门发出《在全国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主要内容是“五讲四美”,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同时每年3月被定为全民文明礼貌月。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卫生是突破口。1990年,国务院批准对全国455个城市进行卫生大检查,经过多年的创建,一批批“国家卫生城市”带动全国城乡环境更加清洁、优美、舒适。
爱国卫生运动不仅受到全国上下的拥护和参与,而且收获了国际赞誉。2017年7月,世卫组织向中国政府颁发“社会健康治理杰出典范奖”,以纪念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开展65周年,表彰爱国卫生运动取得的辉煌成就。
除四害、门前三包、种牛痘、吃“糖丸”、“五讲四美三热爱”、卫生城镇创建……60多年来,爱国卫生运动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如今,爱国卫生运动倡导的“以卫生为光荣、以不卫生为耻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打造健康中国需全民参与
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完善公共卫生设施,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如果说疫情给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带来了一些积极变化,那么,健康意识的提升一定位列其中,人们越来越乐于为“有一个好身体”买单。
数字生活平台支付宝联合阿里健康4月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过去10天,支付宝平台上医疗健康类服务的交易量增长了16倍,今年3月购买体检套餐的用户数是去年同期的3倍,人们更加重视在健康消费上的投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的期盼已从“讲卫生”发展为追求“更健康”。
和以往相比,新时代的爱国卫生运动——“健康中国行动”是“升级版”的,需要从一般意义上的抓好环境卫生升级到注重全民健康。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2016年10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勾画出打造健康中国的美好蓝图。这一部署,标志着健康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基本形成。2019年7月,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全篇折射着“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内涵。
这一中长期行动聚焦当前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将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奠定坚实基础。从健康知识普及和合理膳食,到全民健身和控烟,从心理健康和健康环境促进,到防控四类重大慢性病,一项项指标正不断细化,一项项民生红利即将落地,健康促进行动将在未来10年内让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近年来,随着大卫生、大健康观念的树立,健康生活理念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大众对健康状态的认知从单一的体魄强健到关注心理健康,越来越多的人主动选择通过运动、“诗与远方”以及接受心理咨询等方式缓解内心压力;
大众对健康观的理解从“疾病治疗”到“健康管理”,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定期体检,注重通过运动疗法、中医药等多种措施将健康管理关口前移;
大众对健康管理的标准从大概念的少油少盐到精确控制每天摄入、消耗的卡路里,更多民众开始对体重“斤斤计较”,与高糖高油“说再见”;
……
通过疫情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每一个个体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才能促进全民健康的实现。
有朝一日,对于食用野生动物,我们“再也不无动于衷”;当围桌合餐使用公筷公勺成为一种自觉、当随地吐痰行为被大家厌弃……越来越良好的卫生习惯必将护佑我们健康平安。(本报记者 黄辉)
以上就是第71个世界卫生日 疫情催生新的卫生习惯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第71个世界卫生日 疫情催生新的卫生习惯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