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房改:改善家居生活的不二选择”
2024-03-22
更新时间:2024-03-22 09:22:04 作者:知道百科
在现代都市中,家居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了提升舒适度和生活品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房屋装修和家具搭配。而二次房改成为改善家居生活的不二选择。通过对房屋结构和装饰进行调整和更新,不仅可以提升住房的实用性和美观性,也可以满足个性化的居住需求。二次房改成为现代家居生活的新潮流,让每个家庭都能自由定制出一个理想的生活空间。
最近广州楼市静悄悄的。
自从黄埔番禺破限购的的政策犹如深水炸弹投下去之后,似乎也击不起一丝波澜。
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
既然无话可聊,那就说说“二次房改”吧。
前些日子刚看到政策,我的反应是“哦,这样啊,嗯哼知道了”。
因为这些“变化”对我来说,并不新奇。
楼市要变天了么?房价要起飞(亦或是陨落)了么?
是不是要开始“新加坡化”?如果是,它应该怎么演绎的?
未来普通老百姓如何守住自己的“钱袋子”?不妨往下看看。
首先我们放眼未来,一线城市的住房方式会发展成为商品房、共有产权房和租赁住房三轨制并行的模式。
这种模式,其实参考的是新加坡模式。
然后我们把视野放大,看全球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其实也就几种典型模式。
第一种是美国模式,它主要以市场化资本运作为主,最大收益者是投资房地产的金融资本。
毕竟人家是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来说,只能参考借鉴,但不能模仿。
第二种是香港模式,这种模式以开发企业为中心,从前端的融资、拿地、建造;到后端的卖房、管理。
很明显,香港模式的最大受益者是房地产开发商,因为所有“动作”它都参与了。
香港的很多老牌富豪家族,就是干房地产起家的,暴利可见一斑。
香港的房价之高,在全球是数一数二的,香港模式不容忽视。
很多人看到香港楼市暴涨或者暴跌,就欢呼雀跃或者惊弓之鸟,其实大可不必。
因为我们的市场和香港模式并不一样。
香港楼市固然可以成为一面镜子,供我们参考、反思、借鉴以及警惕;
但不能就下结论说香港的今天就是我们一线城市的明天,还不至于。
第三种模式是德国模式,简单来说就是ZF主导+市场同步进行。
这个听起来有点像我们自己了,但还是有些许差别。
德国模式中,房子是可以交给市场个人或者企业开发建造,但是房价、地价、租金价格却由ZF严格管理。
其实深究起来,“看不见的手”也在操控着房价和地价。
未来,租金的价格也被它牢牢控制着(这个是后话,今天不展开)。
所以可以下结论,之前我们的房地产,走的路线类似德国模式。
相比其他发达国家来说,德国的房价还算相对稳定。
德国模式还是有弊端的,从近十几年德国的房价和房租不断上涨就可以看出来了。
因为租房比例高,住房拥有率低,所以影响了德国家庭的财富积累。
也就是说,德国家庭拥有的财富并不高。
这个在经济上行期还好;经济下行期,人们普遍抗风险能力低,搞不好要发生一些违法违规的事情。
其次,虽然德国楼市大牛,但是只有极少数人拥有房产,从而导致贫富差距拉大。
最后一点就是买房之所以不是德国年轻人们的刚需,不是不想买,而是买不起。
年轻人拥有自住房的比例非常低。
一剖析,像不像我们的中国楼市?
唯一的区别,仅仅是,德国的房租也很高,而我们的房租还不算高。
买不起房子的,可以租房住;因为目前租金问题还不尖锐。
德国那边的租金也很高,问题非常尖锐。
靠德国模式是走不长远的,于是有了另一种模式,就是新加坡模式,也就是今天主要讲的主题。
之所以安排那么长的“前戏”,并不是为了车轱辘话。
你只有知道前因后果,知道整个世界的其他国家的房地产模式是怎么走的,才更能够深刻理解为什么要“变”。
德国模式,就是商品房+租赁;而新加坡模式,就是商品房+组屋。
先来说新加坡模式,组屋就是我们的共有产权房,简单理解就是zf占50%以及个人占50%。(看来组屋的“组”,是组成的意思哈)
在新加坡,组屋占8成,商品房占2成;且严控组屋转售,一个家庭只能拥有一套祖屋,一辈子只能有两次购买机会(一次刚需上车、一次舒适改善)。
组屋只有住满一定时间才可以转售,而且只能转售给符合条件的人。
关于共有产权房(就是新加坡的组屋),我的理解是,约等于公寓。
说约等于公寓,不单单指它有可能“长成”公寓的样子(或者公寓的居住体验),还指它大概率也是“公寓的涨幅”。
新加坡模式的特点是,必须摆脱对房地产和土地财政依赖,还需要有关部分主动让利,承担其公共住房的责任。
说到这里,我想起任志强先生的《任他评说》书籍里面的一些话。
这本书籍第三章写的就是,“保障房能解决问题吗”。
这里的“保障房”,其实有点类似“共有产权房”。
要完成新建保障房规定的任务,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土地,二是资金,三是生产能力。
开发商为什么不积极参与保障房建设?因为这个需要zf委托开发商建。
为什么需要委托?因为保障房不是商品,而是“定制产品”;其次开发商没有对保障房的自由销售定价权,也没有自由选择消费对象权。
过去也不是没有推出保障房,但是发现这种方式有多害而无一利。
保障性住房用砖头补贴的方式,既加大了建设和审批的成本,也加大了监管和分配的成本,同时还会在后期限制交易加大推出的成本(我个人觉得加大退出成本很应该),对市场产生挤出效应。
任志强老先生说,“居者有其屋”的承诺是捞取选票的好办法,但又有哪个人口众多的郭嘉能真正实现呢?
《任他评说》那本书,是11年前的书;而关于保障房的叩问,则是他2009年的思考结晶。
也就是说,单纯的新加坡模式也不大适合,应该是德国模式+新加坡模式。
德国模式没有保障房,新加坡模式没有租赁;而未来,是商品房、共有产权房、以及保障性租赁三轨并行的模式。
上文我们提到,新加坡模式的成立,是需要几个前提条件的:
1、地方zf掌握大量廉价的未开发土地资源;
2、有关部门高效的执行力(动力)和保证清廉公正(监督);
3、对地方官员考核的指标系统性转变(比如从gdp财政收入切换到住房自有率、市民满意度等);
4、已经有商品房业主的利益不受到明显损害,或能保证他们不闹事;
5、已有房地产利益链条上的企业、从业者和有关部门的利益再平衡。
简单总结,就是没那么简单!
再往大局看,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一级市场未来剩下的玩家,有可能是国央企主流外加部分优秀民营企业。
因为便于管理!
就是因为新加坡模式没有那么容易实行,所以才需要“便于管理”。
他们说,正规军进场,游击队就要撤退了;想不到是真的。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德国模式还是新加坡模式,最终都无法遏制房价上涨。
感觉房价问题,对于全世界是无解的,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 END -
以上就是“二次房改:改善家居生活的不二选择”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二次房改:改善家居生活的不二选择”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